87版《红楼梦》几乎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至今无人能超越。即便有96版或2010年版的《红楼梦》,也始终无法超过它的光辉。尽管这些版本也有其亮点,有的被赞赏不已,但有些版本更是被批评为“惨不忍睹”,令人不堪入目。而其中,若要说最让人心痛的场面棒棒策略,非“黛玉葬花”莫属,但紧接着的“元妃省亲”一段,也同样令人无法忘怀,深刻至今。
当凤辇缓缓驶来之前,贾家的大大小小早早便整装待发。每个家族成员都穿戴得体,衣衫光鲜,头上的珠钗随着他们的步伐叮当作响,仿佛在默默彰显着他们“皇亲国戚”的高贵身份。可是在不同版本的《红楼梦》里,贾元春这一角色,却常常呈现出与她应有的端庄大气截然不同的形象,甚至让人忍不住想笑。
在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这个新兴的电视台,决定进行一项大工程——把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搬上电视荧幕,这也是《红楼梦》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要知道,原著中的人物繁多,情节复杂,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选角自然是一个大难题。
展开剩余78%然而,虽然挑战重重,导演陈宇超没有退缩,反而从各行各业招募了不少人才,其中有戏曲界的老前辈,也有话剧界的常客,阵容可谓豪华。这部1977年版《红楼梦》虽早于87版十年,但同样不乏亮点,只是在情节处理上略显粗糙。饰演“贾元春”的马海伦,刚刚30岁,面庞仍有些许婴儿肥,演绎元春时,脸上略带稚嫩,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更令人质疑的是,在剧中,当贾元春回家探亲时,她竟然只有一个丫鬟陪伴,凤辇和随扈完全缺席,全程步行游览大观园,场面看起来有些简陋,这也跟资金的限制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到了87版,整个剧组的制作显然更加精心。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中的神韵,导演王扶林特地请来了不少艺术泰斗为演员们进行培训,为期三个月的课程中,不仅有红学专家周汝昌教授理论知识,还有专业人士指导形体和演技。正是这种精心的准备,才铸就了87版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能比。
在选角时棒棒策略,导演本打算将成梅安排在宝钗一组,因为她那张“面如圆盘”的脸和一双灵动的杏仁眼,活泼可爱,很符合宝钗的气质。然而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临时决定将她改为“贾元春”。成梅心里其实并没有底,因为她曾多次饰演小角色,给人的印象较为柔弱,很难压得住元春那种贵气与威严。幸好,导演给了她充分的信任和指导,最终她的表演不负众望,演绎出了元春的沉稳和大气,尤其是在与贾政隔帘相见时,她的眼中泪光闪烁,却只落下了一滴泪珠,这一刻几乎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
而在拍摄“元妃省亲”这一场时,剧组为了让场景更加宏伟,跑遍了北京白云观、扬州瘦西湖等地,还特意在当地建起了大观园拍摄基地,旨在为观众呈现出最盛大的场景。这场戏也让很多人深深感受到了大观园的风貌和贾元春的尊贵气质。
在诸多《红楼梦》翻拍版本中,2002年拍摄的越剧版《红楼梦》无疑是一大亮点。这版剧不仅演员的演技一流,唱腔也非常专业,细节的处理也很到位。在第三集中,元妃省亲的这一段尤为出彩。与87版相比,越剧版在服化道上更显古典韵味,演员们的服饰采用了越剧特有的方式,整个场面充满了复古的感觉。特别是在贾元春与家人团聚时展现出的悲恸之情,更是令人动容,演员通过面部表情的细腻表现,将情感层层递进,彻底抓住了观众的心。
然而,不是所有版本的“贾元春”都能让人满意。比如2015年的《红楼梦》翻拍版,尽管演员王彦华饰演了贾元春,但她的表现却让观众感到失望。她的铜钱头造型被广泛批评为不合适,而剧中的整体滤镜效果,也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人物的脸色苍白,毫无贵族气质。更为讽刺的是,她那咧嘴一笑的表情,更让人想起“大马猴”,缺乏应有的优雅和端庄,完全没有贾元春的气质。
不仅如此,这版的其他角色也未能完全还原名著中的神韵。比如贾宝玉显得过于弱不禁风,而林黛玉则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演员们虽然努力模仿原著,但如果不能传达出角色的神韵和气质,再如何追求细节也无济于事。导演李少红后来也承认,自己并未完全理解原著的精髓。对于一个导演而言,若连原著的意义都没有理解清楚,又如何能指导演员们正确演绎呢?这也许就是这版《红楼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历年来的《红楼梦》翻拍版本各有优缺点,然而,87版凭借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以及制作团队的认真态度,依然无可超越,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
发布于:山东省高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