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随着辽宁舰和山东舰编队深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洋训练,一次令人意外的遭遇打破了原本的平静。正在进行紧张演练的航母编队突然遭遇了不明高空无人机的接近。这架无人机迅速飞近,似乎没有任何意图偏离航道,形势瞬间变得紧张。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辽宁舰紧急指挥调度,迅速命令4架歼-15战机紧急升空,在短短几分钟内便锁定了无人机的飞行位置涨8配资,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
那天的西太平洋,碧蓝的海面和深邃的海天一色的背景下,辽宁舰和山东舰这两艘重达6万吨以上的航母并排航行,舰队周围环绕着一群精锐的万吨级驱逐舰和护卫舰,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庞大的阵容。此时,这支编队并不在中国的近海,而是深处西太平洋的广阔水域,距离我国领土遥远。这一壮观场景如果是在十年前,恐怕连最乐观的军事迷都无法想象。
展开剩余79%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当舰队刚刚进入第二岛链的核心区域,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架无人机。与常见的航空器不同,这种无人机通常飞行高度可达数万米,并具备长时间在空中滞留的能力涨8配资,完全能够用于侦察和监视海上目标。面对这架不速之客,舰队并未贸然采取行动,而是迅速启动战斗警报,地面人员迅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歼-15战机急速起飞,并挂载了实弹,准备应对可能的威胁。
随着战机腾空而起,歼-15们并未立即采取强硬的攻击姿态,而是选择保持微妙的距离,始终让无人机处于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这种战术决策显然是在传递一种明确的信号——如果无人机继续向编队逼近,随时都可能面临导弹的攻击。然而,针对无人机的处置显然与常规空战不同。常规的空中交战中,战机之间可以通过国际通话频道进行沟通,而面对无人机,由于其操控者通常位于几千公里外的地面站,因此任何警告都无法传达。于是,歼-15采取了更为微妙的手段:全方位启动电子战系统,释放干扰信号,试图打乱无人机的通信与导航系统。同时,战机的火控雷达始终紧紧锁定无人机,持续的雷达照射让无人机的警告系统不断响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这种电子对抗与雷达锁定的博弈涨8配资,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无人机终于决定调头返航。尽管无人机决定撤离,歼-15并未立刻掉头,而是继续紧随其后,直到无人机远离航母编队的活动范围才返回。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海军展示了其在远海作战中的主动权与决心。
然而,这并非唯一的挑战。在此前的演练中,中国海军航母编队还曾遭遇到P-3C反潜巡逻机的挑衅。这种四引擎涡桨飞机虽然外观上显得有些老旧,但其拥有远距离的巡航能力,擅长进行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侦察。在面对P-3C时,歼-15战机采用了更加精妙的战术:四架战斗机分为两组,轮流对P-3C进行贴身跟踪,无论对方飞到哪里,歼-15都紧随其后,保持着始终可见的距离。这样的策略让P-3C的机组人员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无法顺利进行侦察任务。当P-3C准备返航时,两架歼-15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伴飞,另有两架在其后紧随,直至确认P-3C安全着陆。这种持续的“陪伴”显然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关注你。
通过这次远海演习,中国海军不仅展示了其技术与装备的进步,还表明了战略理念的转变。在过去,中国海军面对类似情况时,可能会选择回避或者容忍,但如今,航母编队展现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了一种更加主动、果断的应对策略。军事专家指出,航母战斗群就像是“移动的国土”,在公海上执行任务时,航母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自身安全。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海军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双航母编队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远海作战中具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一艘航母可能会因为维护等原因暂时无法出海,但两艘航母甚至更多航母轮流值班,可以保证始终有航母战斗群活跃在海上。同时,完善的护航舰艇和补给体系进一步增强了远洋作战的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中国海军在远海作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未来将能在更多的地区开展类似的演练与任务。
总的来说,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空中对峙,更是中国海军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展现的新姿态。这一变化背后是技术、装备、战术乃至理念的全面进步。随着中国海军不断壮大,类似的远洋演习将越来越多,而每一次的行动都在悄然改变着地区的力量格局。
发布于:天津市高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